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正文

市法学会2018年度工作总结2019年工作打算

时间:2019-01-18 [ ] 浏览次数:

    2018年,无锡市法学会在市委政法委的领导和省法学会的指导下,牢牢把握法学会各项工作的政治性要求,聚焦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深入开展法学研究,大力培养人才队伍,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为保障服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把握时代机遇,全面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切实用中央及省、市委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夯实全市法学法律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通过教育培训、专题研讨、工作会议等形式,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推进,努力担当依法治市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以高度的自觉、快捷的作风、灵活的形式,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聚魂汇力上见实效。做到精密组织、注重方法、讲求实效,推动本市法学法律界在不断加深对中央精神了解、把握和认同的基础上深化“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瞄准大局目标,深入开展法学理论研究

    市法学会及其所属研究会、联络组,组织开展接地气、应用性强的法学研究,不断推出有价值、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一是围绕省、市委决策部署,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新时代法治无锡建设”专题研讨活动,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法治无锡建设实践为基础,通过对近年来无锡法治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思考,回答“新时代法治无锡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无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法治保障和理论支撑。为新时代法治无锡建设出谋划策,推动无锡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研讨论文截止时间为10月30日。适时安排研讨交流、评选优秀论文、汇编研究成果。

    二是紧扣法治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抓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法学理论保障和法律服务支持。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法学研究课题立项工作。通过发布法学研究重点指引和年度课题申报指南、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学术委员会审核、会长批准等程序,确定37项课题立项,其中重点课题6项,一般课题23项、自选课题8项。预计发放课题资助经费12万余元。其中,列为重点课题研究的有:《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研究》《物业纠纷案件审理的司法困境及解决路径》《中国行政主体理论的概念、功能和未来》《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领导下的基层法治建设新愿景》《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根源剖析》《集体土地安置房上市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三是依托各式论坛,组织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和组织会员参与 “中国法治政府高端论坛”,“长三角法学论坛”和“法治江苏建设高层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力争在高端论坛发出“无锡”声音,展现“无锡”风采。

    中国法学会发出《关于举办第十三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后,市法学会及时转发,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发动工作,积极参与,争取好成绩。据揭晓:本市粱溪区法院赵越《解决牵连犯问题的第三条路径——构建符合我国大陆刑法情况的牵连犯理论》获二等奖;市中级法院庄绪龙《刑事涉案财务处理中的法益结合问题》获三等奖。中国法学家论坛是中国法学会最高学术论坛,所评奖项为部级奖。本市法学会会员论文在中国法学家论坛上获奖尚属首次,标志着本市打造学术品牌的能力在明显提升。

各分学科研究会和一些法律实务部门,通过主动投标、受委托等形式,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研究项目、地市厅局级项目等研究课题。

     三、勇于改革创新,大力拓展学会工作载体

    市法学会顺应改革大势,遵循学术规律,努力开拓法学会工作新载体,不断增强法学会的幅射力和影响力。在先前创办《无锡法学研究专报》、创立《无锡市法学会网站》、创建“法治智库”的基础上,着力创优法治宣传、服务平台。

    一是抓紧抓实“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等活动。坚持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成效”。与市司法局、市教委、团市委、市关工委和政法各部门联合,开展2018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围绕“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主题,深入推进法治文化进基层、进社区。组织讲师团到基层开展科普知识和法治讲座。聘任青年普法志愿者到社区开展假期科普教育。进行消防知识与交通安全、扫黄与禁赌禁毒、预防青少年犯罪等知识讲座。开展“普法歌曲唱响校园”“快乐假期与法同行”“宪法进课堂”等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普法教育活动。组织暑期中小学法制电影专场活动120余场,观众3万余人。

    二是加强法律服务供给。组建“社区法律服务团”、“弘法志愿者服务团”、“律师法治艺术团”、“中小微企业服务团”,创设“法律服务诊所”。本会会员部年内到16个社区讲授宪法、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法治讲座18场,受众1000余人,深受好评。

    三是加强与《太湖论坛》等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会同市司法局探索开展“智慧法务”,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法治需求为导向进行精准型、互动型普法。向社会提供“法律咨询智能问答”、“法律服务智能导航”等更加普惠均等、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填补传统法律服务的盲区和空白,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四、狠抓队伍建设,切实提升组织管理水平

    市法学会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和支持,不断规范完善基层基础工作,努力增强队伍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一是完成《关于启动市法学会换届相关工作的报告》。根据《中国法学会章程》,市法学会五届理事会至今年任期届满,应当换届。本会以锡法学(2018)第1号文报送市委政法委,建议启动换届准备工作:成立换届筹备组并明确职责,起草并提交《关于无锡市法学会第六届领导人员组成的请示》、起草会议材料等。还提出了需要提请市委领导研究解决的问题。该报告已获市委领导批复。

    二是完成《砥砺前行——无锡市法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履职回眸》的编写。内容共5章,30余万字,旨在以市法学会五届理事会履职情况为缩影,折射出无锡市在繁荣法学事业、推进依法治市历程中的艰辛付出和阶段性收获,为后继者提供一定借鉴。

    三是积极稳妥发展会员。根据中国法学会的指示精神和繁荣发展法学研究的实际需要,通过推进基层法学会组织建设巩固老会员,发展新队伍。拓展会员发展新思路,联络市律师协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面向基层,在“草根”中寻求会员发展新空间。结合课题立项、论文评选和成果推荐等活动,为新老会员撘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增强学会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年内全市新发展会员35名,现会员总数为3538名,达到了省法学会下达的会员发展目标任务。

    此外,在市委政法委的指导下,配合和协助做好市委巡察组提出的政法委在对法学会代管中有关问题的整改工作。先后完成了《关于市法学会聘用人员发放工作经费的情况报告》《无锡市法学会课题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等文件和制度的起草工作。

    本市法学会工作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主要是:学会体制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完善,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基础建设还有待于大力加强。

    2019年是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强富美高”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关键之年,也是市法学会改革、换届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法学会要以服务为主线,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推动法学会工作整体跃升,创造新业绩,迈上新台阶,为“努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和领跑者”,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立足时代要求,努力在强化政治引领上取得新成效

    法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法学会要牢牢把握政治性这一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坚决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自觉坚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推进法学会工作,确保党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强化政治担当,把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树牢“四个意识”,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上来,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政法思想上来,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判断、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来,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实践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二、突出服务主线,努力在保障法治建设上取得新业绩

    服务大局是法学会工作的永恒主线。法学会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工作实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法治保障问题,围绕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环节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法学研究规划,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开展法学研究,以高质量成果咨政建言、服务科学决策。着力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密切关注现实需要,完善供需对接的选题机制,加强研究成果的梳理、提炼。发挥课题设置、评奖评选等的标杆、引领作用,引导法学研究更加贴近实际、为大局服务。积极参与平安无锡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主动服务民众在就业、就学、就医和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需求,依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深入宣传法治建设新成果。

    三、健全完善机制,努力在培育法治人才上取得新突破

    法治人才是法学事业繁荣兴旺的根本保障。法学会要继续把法治人才培养放上突出位置,通过课题研究、学术研讨、评奖评选、实地调研、积极举荐等方式,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以培养、集聚和用好人才为关键,以制度创新保障和推动观念更新,努力做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不断发展和完善法治人才展示才华的舞台。

    四、大胆改革创新,努力在推进队伍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法学会应参照《中国法学会改革方案》并结合自身实际,紧紧依靠党委,围绕法学会未来发展、体制机制建设、重点难点问题等,大胆解放思想,向改革要活力,借创新上台阶。牢牢抓住基层基础这一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全面推进市(县)、区法学会建设。健全机构、人员、制度、完善工作条件等,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专业研究会、基层法学会的作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 责编:无锡市法学会